Site logo

大翅鯨(座頭鯨)數量減少 7,000 隻,研究揭海洋高溫威脅生存

追鯨,堪稱潛水圈最熱門話題之一,其中大翅鯨(座頭鯨)更是許多海人心中的夢幻大物。最新研究報告卻指出,在 2012 至 2021 年間,北太平洋大翅鯨(座頭鯨)數量減少 20%、約 7,000 隻,科學家推測熱浪、高海溫可能是主因。

這篇文章,除了與你分享大翅鯨的小簡介,也會進一步解析這項最新研究,並探索研究背後海洋公民科學家所扮演的角色。此外,也從過去臺灣週邊海域目擊大翅鯨的經驗中,分享追鯨小知識。

大翅鯨(座頭鯨)小簡介

大翅鯨 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座頭鯨或駝背鯨(Humpback whale),屬於鬚鯨科。

  • 外型特徵:成年體長約 14-17 公尺,成年雌性體長比成年雄性大 1-1.5 公尺。
  • 生活習性:
    • 以磷蝦、各種小型魚類、頭足類等為食,天敵是虎鯨或大型鯊魚。
    • 會在水下吐氣泡包圍、引誘獵物,再衝刺、張大口吃進大群食物。
    • 常有躍身擊浪、擺動胸鰭、尾鰭擊浪等行為
    • 雄鯨會在繁殖季唱歌,可能藉此尋找交配對象。
    • 5-10 間會達性成熟,雌鯨生殖間隔二年,壽命可達 50-77 歲。

大翅鯨(座頭鯨)數量減,科學家解析原因

大翅鯨正在面臨生存危機 photo credit Zola Studio 左拉影像工作室

這份最新研究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研究人員爬梳海洋公民科學資料庫數據,追蹤近 20 年來大翅鯨的族群變化,估算出不同期間北太平洋的大翅鯨數量。

大翅鯨(座頭鯨)數量變化

  1. 2002 年至 2012 年:從 16,875 隻增加為 33,488 隻,數量幾乎翻倍。
  2. 2012 年至 2021年:從 33,488 隻減少為 26,662 隻,少了近 7,000 隻。

再回溯至更早期,直至 20 世紀末,大翅鯨仍是北太平洋大規模商業捕鯨的目標,人類的狩獵行為威脅大翅鯨存亡,研究引述資料顯示,1976 年粗估僅剩一千多隻。一直到 1982 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禁止商業捕鯨,才逆轉了大翅鯨瀕臨滅絕的危機。

停止捕撈確實讓大翅鯨數量明顯復甦,但因為無法精算更早期大翅鯨的數量,因此也難以定義要增加到多少隻才算「恢復」。原先,研究團隊認為在禁捕的情況下,大翅鯨數量會持續增加再到趨於平穩,不過,卻發現近期數量反而減少了。

大翅鯨(座頭鯨)減少的幕後原因

除了已知的船舶撞擊或漁具纏繞,可能導致大翅鯨死亡,研究更觀察 2013 年至 2016 年間,前所未有的熱浪更是一大威脅。海溫升高影響了浮游生物的種類組成與豐富度,導致海洋生產力降低,也會降低魚類生殖率與存活率。

大翅鯨以磷蝦、鯡魚等小型魚蝦為食,食物來源減少,另大翅鯨生存備受考驗。研究人員分析幼鯨數量嚴重減少,「瘦」鯨變得普遍,擱淺現象則增加。

研究學者示警,因為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日益加劇,海洋熱浪不只是單一事件,當熱浪變得愈來愈頻繁,也可能對生物與環境造成更嚴重的危害。

為什麼需要保育大翅鯨(座頭鯨)

大翅鯨在生態上扮演重要意義 photo credit Zola Studio 左拉影像工作室

保護大翅鯨,背後更意味著保護海洋食物鏈,也就是保護海洋生態。大翅鯨、鯨魚們之於海洋生態還有哪些重要功能?一起來看看!

  1. 海洋幫浦:當鯨魚在海洋垂直移動,浮上海面呼吸、排泄,就像幫浦能將海底的養分帶到上層,促進浮游生物生長。 
  2. 固碳:科學家發現,鯨魚能從大氣中捕獲「碳」、累積在牠們體內,當鯨魚死亡後沈入海底,碳不會排放至大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9 年一份報吿提到,每隻大型鯨魚平均能儲存 33 噸二氧化碳,是每棵樹年吸收量的 1,513 倍。
  3. 警示訊號:大翅鯨、鯨豚的數量與健康狀況,是評估海洋生態的重要指標,一如上述的最新研究正示警著海洋生態系正在拉警報。

 

大翅鯨(座頭鯨)研究,海洋公民科學家成功臣

這項研究,集結不同組織與科學家的貢獻,提出了重要的發現,而背後功不可沒的還有許多海洋公民科學家的付出。

研究大量參考來自海洋公民科學家平台 Happywhale 累積的資料庫——由 4,000 多名海洋公民科學家上傳照片結合 AI 技術,截至 2024 年 4 月底,累積超過 82 萬張照片,識別出超過 11.2 萬隻鯨魚個體。

透過海洋公民科學家上傳的照片,作為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依據,這也是 BlueTrend 藍色脈動 持續耕耘的方向。團隊從 2021 年開始建構「海洋公民生物資料庫」,至今累計逾 8,000 位海洋公民科學家參與、1.2 萬張海洋生物照片。2023 年逐步導入 AI 辨識,期盼能以「AI Ocean 數據海洋」持續擴大海洋公民科學家的影響力。

臺灣周邊海域,也有機會目擊大翅鯨(座頭鯨)

在台灣,你也有機會目擊大翅鯨 photo credit Zola Studio 左拉影像工作室

全球逾 80 種鯨豚中,近 30 種曾出沒在臺灣海域周邊,多為小型鯨,相對來說看見大型鯨的機率不到 10%。幸運的是,近年在蘭嶼、綠島等地,相繼有民眾目擊大翅鯨,也吸引不少潛水客到周邊海域碰碰運氣、希望能一睹大物。不過,當多艘船隻圍觀,或是潛水員在水下嘗試靠近大翅鯨,都可能對牠們造成壓力與緊迫;加上不熟悉大翅鯨習性,難以預防風險,人類或大翅鯨受傷的風險也相對高。

雖然臺灣目前尚未有完備的賞鯨規範,僅有《臺灣海域賞鯨指南》作為主要參考,但若涉嫌騷擾鯨豚,仍可依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開罰,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上、30 萬元以下罰金。

如果真的有幸和大翅鯨見上一面,要留意幾個基本原則,不餵食、不觸摸,尊重鯨豚自然行為;不亂丟任何人造物到海中;不蓄意追逐、包圍鯨豚。當然,也別忘了將珍貴的照片上傳到「海洋公民生物資料庫」,一起為 AI Ocean 數據海洋盡一份心力。

衍生連結

衍生閱讀

關於作者

我是布魯陳,平常喜歡帶著大相機下海找生物
如果你有海洋議題歡迎找我聊聊,約我吃飯更歡迎!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